一年融资百亿,这个行业火了!“中国版SpaceX”要来了

发布时间:2021-11-18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到了年底,朱雀二号火箭就具备出厂能力了。”

备受关注的朱雀二号火箭,即将迎来首次飞行。

朱雀二号火箭是目前国内在研运力最大的民营运载火箭,也是唯一进入到产品阶段的液体火箭。2018年7月,篮箭航天曾宣布朱雀二号将于2020年首飞,但一直推迟至今。朱雀二号火箭首飞,将标志着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在中国的首个应用,也将是继五枚民营固体火箭发射之后的首个民营液体火箭发射。

被称为“中国版SpaceX”的火箭公司有不少,张昌武的蓝箭航天算头一号。不仅在于他们都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核心技术,还在于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制造基地和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这都令蓝箭在民营火箭公司中成为独一个。

张昌武对明年朱雀首飞信心满满,甚至畅想了首飞后蓝箭在2.0、3.0发展阶段的战略计划,但他也坦言,蓝箭和埃隆·马斯克的SpaceX仍有十三四年的发展差距,且在SpaceX触及目前人类科技发展水平天花板之前,双方差距还会拉大。

好饭不怕晚,竞争是最好的助推剂。自2015年中国商业航天正式起航至今,数十家火箭公司纷纷创立,企业总融资额从7亿元到百亿元,6年增长近15倍。目前仍是一片蓝海。

从仰望星空到步入星空,人类终将走入太空经济时代。一场勇敢者的比赛,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中……

开端

3个人,1300万,70平小单间,可以造火箭吗?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明确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的多元化开放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商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中国商业航天政策破冰。

善抓机遇的张昌武携手两位资深航天人,创立了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几乎就在同时,以翎客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民营商业火箭公司纷纷创立。这一年,被称作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现在想想,当时胆子确实挺大的。但从开始我们三个人就没有丝毫怀疑。”在蓝箭航天位于北京亦庄“火箭街”一座独栋大楼的会议室里,张昌武用金融人的敏锐和笃定回顾创业开端。


蓝箭航天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昌武 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敏锐,是对商业航天即将来临的嗅觉。“我们感到这个市场的水在变热。从当时的政策来看,国家也希望航天领域出现更多的供给和创新。”张昌武说,“在此前一些国际航天会议中,一个强烈的呼声是,建造一款更加商业化的小型火箭,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向市场供应。”

事实上,基于蓝箭另外两位航天系创始人的渊源,张昌武对航天并不陌生,于是就有了3个人、1300万办火箭公司的缘起。其中,500万元来自团队投入,800万元为天使投资。

2015年到2018年,民营航天从无到有,政策逐步支持,资本渐渐关注,所有从0到1的民营航天企业犹如“开荒”,各自找寻发展之路。

2018年10月27日,是我国民营航天史上值得记载的一笔。这一天,蓝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朱雀·南太湖号”全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美中不足的是,此次发射未实现所搭载的卫星入轨。

2019年到2020年,行业快速发展,星际荣耀和2018年2月才创立的星河动力,分别成功发射自家固体运载火箭并成功入轨。

“朱雀一号的发射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得到了训练和数据信息,也是一种财富。”张昌武说。

跟随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被视为民营商业火箭的“卡脖子”产品。推进剂形态的固体、液体之分,决定了火箭的固液之分。尽管近年来挑战入轨发射的五枚民营火箭都属于固体火箭,但蓝箭对液体火箭的探索,甚至比朱雀一号固体火箭的发射还要早。

大洋彼岸,埃隆·马斯克的SpaceX星光熠熠,他整合了资本、人才和技术,将商业航天产业推向新的高度。2015年,SpaceX研制出猛禽液氧甲烷发动机;2017年,Blue Origin首台BE-4液氧甲烷发动机出厂。液氧甲烷发动机以环保、高可靠、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成为商业航天火箭的理想推进剂,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技术方向。

张昌武被外界称作是最像马斯克的创业者,他毫不讳言蓝箭对SpaceX的路径模仿,性格看上去内敛沉稳的他在这个问题上略显焦急:“别人的产品已经做出来摆在那了,SpaceX也好,Blue Origin也好,大家知道技术路线可行,再加上足够的投入就一定能做出来,但我们自己要花多少钱,花多长时间?最开始大家心里是没底的。”


蓝箭航天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昌武 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2017年,蓝箭开始研制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2019年,经过数次热试车考核并取得成功,使得天鹊发动机成为继SpaceX的猛禽、Blue Origin的BE-4之后,世界第三台完成全系统试车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这也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的国家。

这是属于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史上“零的突破”,也让搭载了天鹊发动机的朱雀二号液体火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所在。

但从2020年到2021年,朱雀二号一再推迟发射,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为什么迟迟不能发射?官方的解释是,近两年蓝箭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构建未来的量产能力上。

“火箭行业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远比单枚火箭的发射更为重要。一旦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以及液氧甲烷核心技术的能力,火箭的批量化生产和成功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蓝箭内部人员说。

追赶

航天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随着民营航天的兴起,发射火箭突然变成全民追赶的“潮流”。中国民营航天走过六年,取得了许多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也遭遇了不少发射失利的挫折,但公众对民营航天的星辰大海依旧充满热情和期待。毕竟,SpaceX在“封神”之前,也是一路“摔”过来的。

张昌武也常会把成立6年的蓝箭和成立19年的SpaceX作比较,冷静地分析双方的差距。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用时间来衡量的,我们跟SpaceX的差距就是在十三四年左右,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差距,因为它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SpaceX有可能会触及目前人类科技发展水平的天花板,当它触达天花板以后,我们才能显得稍微快一些,但在此之前,我们之间的差距会拉大,而不是缩小。”

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总融资额从7亿元升至百亿元,6年增长近15倍。即使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张昌武也自认还“做得稀烂”。但其实在他心中,已经有了很长远的规划。

张昌武将目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定义为1.0发展阶段,认为SpaceX已经走到3.0,“如果蓝箭明年首飞顺利,迈过液体火箭这一关,蓝箭就会率先进入到2.0时代。”

2.0以后,张昌武认为,蓝箭首先要做的是推动组织变革,提升团队的整体能力。“要实现研发、制造、发射等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公司管理的数字化。让组织可视化,才能让信息平权,进行更有价值的创造,才能把控住未来更大规模的火箭系统的开发。”

也就是说,不光是火箭产品是否高科技,更重要的是造火箭的企业本身是否足够高科技。

“甚至我希望公司从3.0到4.0时,有一天我能骄傲地说,我是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我们能研制火箭,更能输出更高效研制火箭的基础性能力。蓝箭航天能够带给中国航天的最大贡献,不止是新的火箭型号,更重要的是生成一套新的极为高效的研制模式和软性实力”张昌武说。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世界一些知名企业也历过从工业装备企业起家到向大型软件公司的转变。张昌武所畅想的,是拥有造火箭的技能并能输出技能,率先在航天领域建立起自己的底层能力、组织能力和数字化能力,构筑富有蓝箭生态特色的一张网、一道护城河。


蓝箭航天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昌武 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今年7月,蓝箭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借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领域的能力,蓝箭再次入选工信部于8月25日公布的“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第二批第一年)”。

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商业卫星发射总数占发射航天器总数量43%,商业火箭发射总次数占全国年度发射总次数49%。从目前的卫星产业到未来的太空旅游、洲际运输等,灿烂星空下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潜力都是巨大的,如张昌武所说,“火箭的运力有多大,航天市场的想象空间就有多大。”

期待“中国版SpaceX”尽快到来。

对话“小巨人”

“小巨人”企业是什么?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中国经济网正式推出对话“小巨人”栏目,深入挖掘、剖析、讲述小巨人的大故事。